從創業圈走進立法院, 我一直致力於為台灣的新創生態系搬開法規上障礙(remove legal barrier), 在台灣創業環境遇到的市場, 法規, 資金, 技術, 人才上的掙扎自己感同身受. 我也一直再觀察研究各個國家的創新競爭力, 希望把更好的經驗和國際連結帶回來台灣, 八月初有機會到以色列參訪, 在這個人口只有800萬的國家,天然資源匱乏,四周強敵環伺,但仍以科技新創立國, 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 有超過50家公開上市的公司, 總市值超過百億美金, 到底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過去閱讀《Startup Nation》一書對以色列的成功經驗有深入的描述,但這次我深入參訪的經驗更是為之震撼。
新創立國
色列憑什麼在新創發展上勝出?投注資源在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項⺫,尊重專業,還有吸引以及培育人才。以色列目前有3,380新創產業公司,該國亦即每百萬人口中有200個新創企業,企業密度為全球第一。從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報告中指出,以色列在研究發展(Research & development)、研究成員的密度(Researchers)、研發支出(Gross expenditure on R&D)、創業群聚(Innovation linkages)的指標中皆獲全球第一,超越美國,丹麥,瑞典, 芬蘭, 說明以色列有著全球頂尖的科技創新及技術商品化能力。
政府立法及相關機構支持
政府立法支持(包括鼓勵工業研究與開發法、以色列稅收改革法案如外國人投資以創投基金免稅、天使投資法等)、《資本投資鼓勵法》 (Law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Capital Investment)修正案,公司稅稅率在2015年前將逐步調降,公司之公司稅將於2015年前降至6%, 《天使投資法》 (Angel Law),投資新創事業上可以享有16%~5%的減稅優惠設立專門機構(包括首席科學家辦公室(OCS)及工業研發中心(MATIMOP)等促進技術研發、搭建技術研發合作平臺。
首席科學家辦公室辦以多種方式對於工業研發專案進行資助,包括對市場驅動的競爭研發專案給予最多50%的研發費用,對新創公司給予66%的資助,對先進通用技術研發給予最多66%的資助和對科技育成中心給予最多85%的資助。
以色列在1985年設立的國家型創投Yozma,由國家出資邀請國際創投參與以色列投資,至今已經有超過200家的創投參與,硅谷著名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如 Greylock Venture、 Polaris Partners以及Accel Partners都透過這個計畫投資以色列。
集中資源, 做對的事而不是be nice to everyone
以色列把餅做大,吸引創新,有290間MNC跨國公司,公司上市沒有資本利得,外國投資投資VC 完全免稅,天使投資稅減免16%最低到5%。網路產業佔GDP 6.5%(總GDP 3200億美金),其他醫療、水科技、農業科技等有新創生態系,這個國家完全是startup machine。在以國ㄧ共有19個加速育成中心,從水資源到綠能、互聯網、金融科技等,分工相當清楚。每個加速器由國家提供85%的資金,也引進外界投資, 每年review performance, 也有很好的incentive program, 經營者要有強烈的動力和全球競爭力。 反觀台灣,每個政府部門都在搞加速育成中心,從行政院到文化部到客委會,每個部會都有,一個台灣有160個以上的育成中心,政府用補助經費,雨露均霑,齊頭式的平等。台灣的新創育成中心像是蛋塔ㄧ樣滿街都是,政府從上而下宣誓口號,然後結束,世界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所參訪的水資源加速器Aqurius Spectrum,就有李嘉誠的Hutchison(和記黃埔)派駐於當地投資經理人。 我在參訪中, 項目經理人展示ㄧ 個用大數據感測器偵測漏水的系統, 這有助於水資源的節省。然而, 諷刺的是當天我讀到台灣的新聞, 台灣ㄧ年竟有超過60億噸的漏水。
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以色列34%的人口受過大學教育,12%的人口擁有項士以上學歷,工業從業人員中,約40%從事研發工作。每1000人中有醫師3.6人,每1萬人中有工程師135人,居世界第一。我們參觀了Technion(以色列理工大學),以國最重要的創新之地,四位諾貝爾獎得主,納史達克50家上市以色列公司的創辦人來這間學校,每四個畢業生就有一位創業。愛因斯坦1923來到Technion種下了一棵棕櫚樹,應許用和平、創新、科學改變世界。
成熟的技術商業化轉化機制
以色列政府先後在7所公立大學和研究機構成立了技術轉移公司,專門負責技術成果的轉移。在盡可能保持公立大學和研究機構、技術轉移公司獨立性的基礎上,一方面,技術轉移公司是一個獨立的、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機構,在人事權、財務管理、經營權等方面都享有完全的自主權,且享有其所在大學全部研究成果的使用權,大學不得再將技術專利轉讓給其他商業機構, 但是鼓勵教授、學生創業。問到以色列的創新跟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他們說:「不滿意現狀的文化,即使已經很好,還是要追求改變。」「還有從小就被要求、鼓勵表達自己的想法、辯論,不怕丟臉。」
投資在與國際創投連結,加速以色列新創公司被收購出場
以色列高科技業除靠政府計畫性之扶植外,創投業為最重要之推手, 由於以色列在全球居技術領先地位,科技創新能力高, 在過去10年間每年平均外國人直接投資以色列金額高達60億美元。2013年Google10.3億美元收購以社群導航軟體Waze; Facebook 收購臉部辨識技術公司。 Face Google為以色列新創企業設立了融資計畫Google Venture,加速美國前進以色列的腳步。科技業占以色列出口產值約47%,因此外國資金對協助科技產業發展相當重要,而以色列當地的創新產業能量也能讓矽谷的科技巨頭受惠。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投資耶路撒冷風險投資基金Jerusalem Venture Partners(JVP)。 這是阿里巴巴集團繼投資以色列二維碼技術創業公司Visualead之後,在以色列創投領域的第二筆投資。
台灣的可以從以色列學到什麼?
從教育下手, 以色列的創新不是政府喊了之後,編列預算才開始做,創新從教育開始, 從軍事訓練開始。 創新是始自於生存的壓迫,來自於危機意識,如果你的國家被強敵環伺,每個人都要強起來,每個人都要為國家貢獻。創新始自於對生存的渴望和真實世界的競爭, “innovate or die” 這句話在以色列是貨真價實的。
政府應該要拋棄齊頭式平等和雨露均霑的補助思維, 在大力鼓吹創業政策底下,全國上下都在搞補助,每間公司都在想如何申請補助而不是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拿到市場上去試煉, 這個造成了新創公司滿街是沒有ㄧ加成氣候的狀況。政府應該要做大格局的事,吸引外國公司來台設置研發中心, 讓台灣的人才可以到最高標準的競技場去練兵, 集中資源,接軌國際,無論是投資參與第一線(first tier)的創投或扶植更多A輪投資的公司,讓台灣的公司能拿到國際戰場的門票。
ㄧ個國家的格局在於能否對未來有實際的想像, 並且創造自由競爭的環境, 擁抱改變, 我認為台灣的問題在於我們不敢擁抱未知, 用不一樣的方法嘗試, 一味的用過去成功的模式進行思考。而過去成功的模式正是大大限制未來任何可能性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