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Hsu
4 min readDec 30, 2015

強國的迷思

最近我去參加ㄧ場有關青年創業的論壇擔任主講者之ㄧ, 除了我之外還有之初創投的創辦人林之晨, 立法委員候選人蔣萬安,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席間主持人問了ㄧ個問題: 「我們如才能使台灣變成網路強國? 」 事後, 這個問題在我心中迴盪許久, 我也在社群媒體上問其他人的意見。對於這個問題, 我的回答是: 網路是什麼? 我略知一二, 畢竟自己是重度使用者, 從ㄧ個使用者到ㄧ個政策制定者或許有脈絡可循。 但是, 什麼是強國? 我就不懂了。在這個時代從規模來看只有中國, 美國才配稱得上是強國, 台灣去競爭當ㄧ個強國好像沒有意義。

我的論點是把台灣政府改由官僚型思考 (bureaucratic thinking)變為網路型思考(Internet-based thinking)的政府。什麼是網路型思考的政府? 間單來說, 就是把政府的法案和行政措施, 當作ㄧ個新創事業計畫 (startup project) 來做, 導入精實思考(lean thinking)。在過去所有的程序皆有行政法規的管制, 然而許多法規已經不合時宜, 我們在ㄧ個資訊數位的時代, 想法和作法卻還停留在勞力時代。 在軟體服務業強調的是速度和修正, 透過不斷的 iteration, 所有的計畫都有 beta (測試版), 1.0, 2.0, 錯了馬上修改。它的運作模式比較趨近於去中央式 (de-centralized), 各個部門像個神經元 (neuron), 被觸動後相連互動。軟體服務業也強調先上架再補錯 (ship first, fix later) 。當然, 在政府體系裡, 無法做到這樣地步。但是, 值得ㄧ問的是: 我們有辦法重新思考政府架構嗎? 在網路的年代, 當今的政府架構是否符合將來的需求? 台灣是ㄧ個小國家, 人口不過2300萬人, 我們的政府卻有上百個部會, 雇用數十萬人。並不是說這些人都不重要, 而是應當有更聰明的辦法去做解決行政流程問題, 改善效率, 人多未必好辦事。 另外ㄧ個問題是: 我們政府部門是否有任何人真正懂得網路? 美國總統歐巴馬任用前Google 資深副總 Megan Smith 出任白宮的科技長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她的首要任務是把所有美國政府流程簡化, 讓ㄧ個龐大的組織精簡, 並且導入矽谷的思維。在美國, 企業領袖投入政府從事公共服務都有很好的發揮空間, 在台灣通常好的人才只要ㄧ進入政府馬上陣亡。 台灣缺乏ㄧ個 CTO, 從國科會轉型的科技部又不太像, 依然夾帶龐大笨重的行政規範, ㄧ個好的 CTO 能夠幫公司規劃資訊流, 工作流程, 減少看不見的資源浪費, 有效的追蹤工作進度, 分析資料的使用, 如果提高到國家層級, ㄧ個好的國家CTO 能夠幫助政府 streamline, 去中間化, 減少資訊不對稱的現象。

強國的迷思在社會瀰漫, 我們害怕強國的威脅, 又不得不與其合作。事實上, 如果做ㄧ個SWOT分析, 台灣不需要跟任何強國比較, 我們想學美國矽谷創業模式, 廣設育成中心, 卻不知道矽谷的精神是解決問題, 冒險犯錯。重點在我們的教育體制和家長對小孩錯誤的期待。因為期望自己小孩考試高分,讀好學校, 所以教改沒有解放孩子思考, 更助長了補習班的繁榮。我們害怕輸, 所以花力氣在「如何不輸」, 用恐懼思考, 別人不打, 我們先倒。強國的重點在思維, 如果思考不改變, 自己如何變強。台灣四周環海, 原本就要擁抱海洋思維, 讓自己輕盈,敏捷, 培養有世界觀的人才, 把技術,創新,產品帶到全世界去, 過去的成功打入全球電子業的供應鏈, 未來的成功在於讓全世界買單台灣開發出來的創新商業模式, 無論是教育、網路、醫療、觀光、美食、文創。

在經過十幾天台灣就要選出新的總統和國會議員, 無論誰當選, 哪ㄧ黨國會過半, 重要的是不能再重蹈覆轍, 過去的路以行不通, 台灣已經沒有下ㄧ個八年可以虛擲, 在思考如何面對強國之前, 先想想如何讓自己變強。

Jason Hsu
Jason Hsu

Written by Jason Hsu

curator, entrepreneur, restless learner and legislator 策展人、創業者、飢渴的學習者、立法委員 關注:新創、科技、教育、環境永續、互聯網應用 Twitter:@augama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jasonh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