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創業圈進入國會兩年以來,「數位國家」一直是我極力倡導的重要政見之一。為了協助推廣「國家數位化」相關政策,身在外交國防委員會的我也參考了許多小國家的模式,這些國家裡不乏人口數只有台灣三分之一,但卻攻佔了整個納斯達克(NASDAQ)的以色列;領土面積只有大台北地區,但國民所得卻傲視全亞洲的新加坡;和台灣一樣是島國,卻以「歐洲矽谷」之稱稱霸歐陸的愛爾蘭;以及和台灣一樣四面環伺強敵與天然屏障,但卻是全世界最強公民國的瑞士。
這些國家的人口或是領土都與在台灣之下,但經濟方面卻令台灣望塵莫及。因此,我不斷在思考,該如何將這些國家的經驗帶進台灣。
台灣並不需要一味盲目地「超英趕美」,但這些條件與資源和台灣相仿的國家們,的確是台灣可以學習的對象。
數位公國愛沙尼亞
講到數位國家,就不能不提這個名字。愛沙尼亞整個國家只有130萬人,比台北市還要少,資源非常缺乏,但過去二十年,愛沙尼亞的薪資成長幅度高達151%,將近是台灣的5倍,連對方的車尾燈都看不到,關鍵就在於愛沙尼亞政府徹底「換了一顆數位腦袋」。
全民要E化,政府就得親自下海帶頭衝。2007年就全球首創「線上國會」,不用出門就可以在家輕鬆投票,想要洽公、申請相關文件、登記或是遷戶口,不用平日白天翹班親自跑一趟,通通都可以在網路上完成。每個月公家機關省下的紙張可以堆出一整座艾非爾鐵塔,普及率達到95%,不但環保高效率,同時也提高國家的生產力。
2014年愛沙尼亞宣布向全世界所有人開放「電子公民」計劃,這不但是全世界首例電子公民項目,愛國也將自身便捷的網路工商服務向全世界人民輸送,截至目前為止有超過50個國家的人民申請電子公民。透過電子公民的身份,就算是外國人,報稅也只要花5分鐘,而在愛國登記一家你的新創公司也只需18分鐘。愛沙尼亞的公家機關幾乎看不到前來洽公的民眾,主要的原因,他們現在把公文推動無紙化,根據他們的評估,在行政效率提升之後,至少每年貢獻2%的GDP。公家機關每個月,省下來的紙張,就可以堆疊出一座巴黎鐵塔,如果像德國,就可以省下54座鐵塔的紙量。
雖然國家小,天然資源不夠,脫離蘇聯獨立26年後,愛沙尼亞在科技國力上,找到了自己的「新藍海」。
同樣缺乏天然資源但是卻科技發達的台灣,要如何鼓勵創業、讓青年有機會? 良好的範本就在這裡值得我們學習。
程式教育的急迫性
教育部決定在107學年將程式教育列入國高中必修課程,但在此之前,我似乎只有聽到幾位有遠見的議員參選人把「程式教育小學開始」納為競選政見,教育部似乎還是認為「有就好了,太早學沒有用」
早在2012年,愛沙尼亞的公部門與私部門便聯手推行“ProgeTiger”(程式老虎)計畫。政府出資7萬歐元,推行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程式,深化數位化的根基。
同年,英國政府也開始制定將程式語言納入義務教育,成為G8裡第一個將程式教學帶進校園的國家。政府並且與Google以及微軟合作,協助培訓師資,也在GOV.UK公佈了課程大綱,只列出孩子們需要學習的技能,不強制規定教學方式。從5歲開始,英國的小孩便開始學習雙語:「英語、電腦語」。
作為當今世界科技最進步的國家,美國在2015年才終於有了動作。紐約市長Bill de Blasio 動用8100萬美金,目標是在十年內讓所有紐約的公共中小學中都必須普及電腦教育; 舊金山從幼稚園開始就為孩童提供程式教育,並強制八年級學生必修。隔年,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便提出“Computer Science for All(CS4All)”政策計畫,讓美國從小學開始就要成立電腦科學部門,且希望在未來的三年內撥發40億美元預算。
深化教育,台灣要做的是盡快把整個環境建構起來。教育為國家之根本,政府要改革,可以一步到位。我建議政府將程式語言必修學齡下修,從小扎根,在人類好奇心最旺盛的年紀,就將程式語言「去神秘化」,提早培養孩童的邏輯能力與對coding的興趣。
不故步自封,勇敢航向全世界
台灣年輕世代普遍民族自信心低落。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市場小,其實台灣擺在歐洲一點都不小。堅強的軟實力,將有機會翻轉「人力+物資」的傳統發展限制,而兩者皆缺乏的台灣,軟實力的發展將有機會成為強力的突破口 ,而建立在過去高科技產業基礎上,「數位國家」是個好好做便可以拿出成績的腳本。
數位外交(Digital Diplomacy)的構想源自於2002年,美國駐拉脫維雅大使James Holmes,意指「透過網路解決外交問題」。日前讀到一篇文章,內容談及一名台灣女生提倡開啟數位外交大門,拉近台灣與科索沃的關係。科索沃(Kosovo)是個獨立十年卻還沒有自己網域的小國家,到現在還是只能借用鄰國阿爾巴尼亞的網域使用,也因為這個關係,所有國際網購用品要進入科索沃,都必須先繞到阿爾巴尼亞,對當地居民造成嚴重不便。台灣資訊產業發達,若是能幫助科索沃取得獨立網域,未來兩國之間的交流也是指日可待,而這一個國家能否取得網路人權,竟然就只靠一位台灣女生。
大家都認為台灣在外交場域上被打壓受封鎖,但是事實上,那也只限於國際組織以及各國的高層政治互動而已,中國沒有能力也不可能限制世界各國所有人民不與台灣交往,更何況中國目前自絕於主要國際社群網路之外,數位外交可以說是台灣應該要投入的藍海領域。
俄羅斯在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利用相當少的經費,很成功的利用臉書的機制對美國大眾宣傳,甚至為川普的勝選推波助瀾。雖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可以看得出數位外交能量可以相當大。
我始終相信,海洋民族的DNA就藏在我們的血液裡,台灣人必須要當「世界的台灣」,要走出去,就不能封閉。四面環境越交迫,我們就越不能被牽著鼻子走來限縮自己。而數位的時代,台灣該如何順利走出去?我相信答案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