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金融科技的挑戰與機會

Jason Hsu
3 min readOct 26, 2016

--

最近金融科技(fintech)議題非常火熱, 各個國家也都已發展金融科技當作是國家級的戰略, 為什麼台灣談了那麼久,似乎還發展不起來呢?

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政府上位者的態度

上位者的態度要明確, 臺灣在做很多創新的時候,因為沒有做過,所以就不敢做, 監管沙盒 (regulatory sandbox)目前還要觀望, 我希望我們的官員們可以更有膽識,我也希望民間的業者組織多給政府監管部門一些鼓勵,因為他們長久體制之下沒有被鼓勵創新,需要多一點人說:「沒有關係,我們外面的民意是支持的。」因此才會鼓勵內部創新。

第二,政府不應該用原來監理的方式去看新興起的產業

政府應該要考慮成立一個「金融發展委員會」,而不是在「金融管理委員會」底下推動Fintech,因為如果總放在「金管會」的話,永遠是用監管的方式來看待這個產業,也就是如何限縮這個領域,並不是做新的嘗試。

新加坡是放在「資訊通訊發展管理局(IDA)」下做這個項目,美國也在類似金管會外成立一個專門為Fintech所做的小組。泰國也成立所謂「金融發展委員會」的組織,無論這個模式怎麼樣,重點是上位者的態度是完全敢往前衝的。

第三,資料即資產 (data is asset)

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歐盟也正在處理這一件事,尤其是歐盟對Google及Facebook都非常小心謹慎在處理當地營業有無繳稅的這一件事。我們在看金融科技,要建立一個態度是,看待這些Data如何衍生(release)出來產生更多的新商業模式,刺激更多startup在一個場域上發揮,而不是用傳統的監管或傳統個資方式看它。

「金融民主化」是金融科技的終極目標。更重要的議題,面對這個新產業的崛起及壯大,其實我們需要的是「人才的培養」。臺灣金融科技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阻力?是因為衝擊到中心化的權威思想,再過去銀行是特許行業,當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衝擊特許行業時,其實是挑戰權威。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法規上的問題,而是在於我們在過去建立起這權威堡壘,在過去二、三十年的權力結構非常穩固。 為何中國沒有這樣的權力結構?因為從早期的經濟發展,一跨即跨越 到整個數位金融,因此在中間的結構沒有那麼地緊密,反而先讓它成為一 個新的經濟模式後再去規範它。因此,你看一邊是保守、一邊是開放,一 前一後我們已經落後了五到八年以上,看微信跟Alipay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現在臺灣已經落後非常非常多了;如果去考慮摩爾定律的話,其實十八至 二十個月,技術就進步了一倍。而這部分臺灣其實是不斷不斷被拋在後面, 光支付寶在臺灣一年就做300億,這是我們沒有辦法理解,應該要趕快找 個方式去對應的重要問題。

更重要的議題是面對這個新產業的崛起及壯大,其實我們需要的是「人才的培養」。我們非常缺乏人才培養,其實政府不應該去弄一個定位不清的「亞洲‧矽谷」,而是把臺灣變成是亞洲人工智慧重要研發的hub,才有可能驅動下一波新產業的發展。創新其實是環環相扣,並不是金管會處理Fintech,而國發會處理「亞洲‧矽谷」,別的部會處理別的東西,現在是非常需要整合的思考,臺灣政面對在經濟轉型如何跨出步伐及速度是ㄧ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

Jason Hsu
Jason Hsu

Written by Jason Hsu

curator, entrepreneur, restless learner and legislator 策展人、創業者、飢渴的學習者、立法委員 關注:新創、科技、教育、環境永續、互聯網應用 Twitter:@augama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jasonh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