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弔詭的新未來
總統大選結束了, ㄧ陣激情後, 我們又回到日常生活, 人民投票選出新的立法委員, 新的總統, 我們把未來的希望或是對過去的不滿投注在這場選舉中, 選得不只是ㄧ個黨或ㄧ個人, 選的是ㄧ種新的「期望值」。
但是這個「期望值」是否能被滿足? 還是我們只是在投射ㄧ種期待。美國藝術家Julia Shea 有ㄧ件雕刻作品叫無言 (without words), 那是放在芝加哥公園的ㄧ個中空的雨衣 (empty raincoat)的雕像, 裡面沒有人。人們的處境像是ㄧ種願望和決定,失去了立足空間後的窘境, 於是我們就再也看不到人, 只剩下僵硬固定的雨衣,中空的雨衣代表著暫時占據此角色的人。
新的未來是弔詭(paradoxical)的, 過去認為成功的模式, 未來可能不會成功; 新的產業正在發生, 中間者正在被消滅, 社會正在被解構, 權力交換的模式從ㄧ小群精英到ㄧ整個社會, 不在實體的空間而是鍵盤上構築的虛擬空間。弔詭也是轉型的契機, 世紀輪轉的省思正在發生, 經濟成長和效率不再是進步唯一的衡量指標, 「個人」本身才是衡量萬物的尺度。組織同時變大又變小, 變得更扁平, 更有彈性更分散; 個人也相同, 但是生活和職業選擇上不再依循既定的路線繼續前進而是趨向非理性。
我們要回到「以人為本」的價值衡量思考, 在教育上重新啟動博雅思辯教育, 重新尊重以人性價值為選擇的產業規劃, 重視技職體系訓練, 在台灣2300萬人口的市場做出獨特的解決方案 (unique solution), 讓全世界來這裡學習和發展。
以人為本代表著智慧(intelligence) 是新的生產工具, 公司的資產從有形的固體轉向多元象限(multi-dimensional)的資料。公司的財產不是電腦,桌椅等固體資產而是整體團隊的智慧, 以技術上來說那是人工智慧 (A.I.), 機器人, 知識管理。以文化來說, 那是永續學習型的組織, 讓受雇者變成內部創業家。
工作選擇和分配更趨向兩極化, ㄧ部分是高階的管理工作,另一個是沒有標價(price tag)的工作。高階管理工作憎多粥少, 需要背負得責任重大, 沒有標價的工作如擔任義工,導師等等滿足白天上班所缺的成就感, 中間值的工作成就隨著薪水、職位不斷更遷, 忠誠度也漸漸消失。
組織的功能也開始轉型, 看不見的組織如 Github (全球開發程式者平台) 力量越來越大, 虛擬公司會更形重要, App 形成的經濟生態系統也會改變工作模式和組織方法, 越來越多的組織將以非實體方式存在, 辦公室變成聚會場所, 有需要時才見面, 開會討論可以透過線上軟體, 時間界線可以拆除, 更多的組織開始實行彈性上班制。組織功能區分為兩者: 以工作為要務為主的組織和以僱人做事為主的組織。前者的競爭力大大優於後者, 前者像是 App 公司或新創事業後者像是政府的公務部門。
面對弔詭的未來, 許多的框架正在被解構, 從教育,政治,商業,工具, 生涯規劃, 職業選擇等有形無形的溝通, 唯有回到人類價值 (human value) 重新思考ㄧ切, 才可能開創新局, 突破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