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吊詭的未來 II
人與機器
我們必須瞭解自己的渺小,如果我們不學習,科技的發展速度,會讓我們所有的一切在五年後被清空。科技業將變得廉價,甚至於成本趨近於零,所有的行業就要用服務來賺錢。所以,我們必須用初學者謙虛的自覺(beginners mindset)、飢餓者渴望求知的態度,擁抱未來的知識。如果你拒絕進行不斷的小升級,那麼積累起來的變化,會最終變成一項巨大的更新,大到足以帶來「創傷」級別的干擾。所有事物都在流動,而新的形式將會是舊事物的融合,這種融合與舊有的那些遠遠不同。通過努力和想像,我們可以學習更加清晰地辨識前方,不再盲目。
很難想像有什麼事物會像廉價、強大、無處不在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那樣,擁有「改變一切」的力量。未來,我們的日常行為將被徹底改變。「人工智慧」將是一些有界限的實體,而我們能清楚地區分我們和它們的思維。在一個聯繫超密集的世界中,不一樣的思維是創新和財富的來源。僅僅聰明是不夠的。商業動機會讓與工業力量相關的人工智慧無處不在,它們廉價而聰明,會被植入到所有我們製造的東西裡。當我們開始發明新的智慧種類和新的思維方式時,將獲得更大的回報。
擁有與共享
平均來看,大多數現代產品都在經歷著減物質化 (dematerialize)。我們所需投入的物質總量在減少,這說明我們在用更少的物質創造更大的價值。當優步(uber)廣為人知的時候,類似的這種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個接一個地衝擊著數十個其他行業。從「中心化的組織」向更為扁平化的互聯網世界轉變的後果是,每一個事物 — — 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必須更快地流動起來,以保證整體在一起移動。
追蹤與注意力
在人們有限的一生中,沒有人有足夠的時間,把每個選擇的潛在影響都逐個審視一遍。我們需要一種對資訊進行分類的方法,而唯一的選擇,就是尋求幫助來指導我們如何選擇。然而,只接觸那些你已經喜歡的東西是有風險的,即你可能會捲入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漩渦,從而對任何與你的標準存在細微差異的事情,都視而不見,即使你原本會喜歡它。在資訊豐富的世界裡,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不久的將來,一個極其個人化的身體記錄資料庫(包括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以用來打造個人治療方案和個性化醫療。自我追蹤的範疇遠遠大於健康,它涵蓋了我們的整個生活。微型可穿戴的數字「眼睛」和「耳朵」 ,能夠記錄我們一天中每分每秒的所見所聞,從而幫助我們記憶。物聯網的設計,是用來追蹤資料,這也是它所處的雲端的本質屬性。在未來五年中,我們預計雲端中加入的340億聯網設備,將會用來傳輸資料。雲端的作用,則是保存資料。任何接觸雲端的東西都能被追蹤,也一定會被追蹤。
覺知與感知
當出現一個疑惑或一種直覺,我不會在內心漫無目的地反復咀嚼,讓自己的無知不斷滋養它。我會開始做事,會迅速行動。我開始尋找、搜索、提問、質疑、突然行動、記筆記、做標記,嘗試把一切變為自己的東西。
不少人覺得這恰恰是網路最糟的地方 — — 讓我們失去沉思的能力。另一些人覺得,這些淺薄的行動只是愚蠢的瞎忙,隨大流,或者是行動的錯覺。在科學工具的幫助下,如果知識真呈指數增長,我們應該很快就能消除困惑。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不斷發現更大的未知領域。科學作為一種手段,主要增長了我們的無知,而不是我們的知識。
一個問題越容易回答,答案越有價值,生成的問題則越多。儘管機器能夠無限拓展答案,我們提出新問題的時間卻有限。提出一個好的新問題與吸收一個答案的時間不成正比。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是的, 未來是弔詭的,它正以強大而難以預知的方式向我們前來。中國的小說家劉彥慈在他暢銷的科幻小說 — 三體 — 也大量的運用了互聯網、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太空物理等相關的描述來談ㄧ個難以被界定的未來。我們正處於這個演進過程的開端, 那個不連續的變化剛剛開始。未來會有更多的流動、共用、追蹤、混種、互動正在形成中。